17625510671

走出象牙塔做创新型国家脊梁—科研院所改制综述

来源:manbetx万博体育入口    发布时间:2024-08-07 13:02:29

  新华社北京12月20日电(记者余晓洁)变革总是动人心魄。11年科研院所改制风雨兼程,困扰与机遇交织,光荣与梦想同在。

  变革总是牵动人心。改制中的科研人员心潮起伏,有刻骨的思索,更有对未来的信心。

  科研院所改制是落实中央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要求、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一项重大改革举措。

  1999年起,全国1300多家科研院所陆续完成企业化改制。科研院所数量大幅度减少,从体制上缓解了产业类院所游离于经济主战场之外的困境。

  改制催生了一批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强、经济效益佳的“明星”企业。红土地的创新脊梁正经历精彩嬗变,在引领、支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迸发出蓬勃生机。

  1985年,当四川大学计算机系游志胜研究空中交通管制技术时,未曾料有一天会成立公司,还能成功上市,募集到上亿元资金。

  一串从象牙塔里埋头科研,到在国民经济主战场驰骋的脚印清晰可辨。

  1993年开始,游志胜科研组北上销售航管雷达模拟机,为的是增加横向科研项目结余,投入新一轮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

  后来,在多种自主研制的重大装备研发成功、需要产业化的新形势下,2000年,团队以历年横向科研形成的非货币性资产和经费作为出资成立有限公司。后引入新股东,变更为川大智胜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2008年,公司成功上市,实现了科技成果转化的又一次大跨越。”游志胜说,事实表明,公司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不仅得到了政府的肯定,也得到了长期资金市场的认可。

  2008年和2009年,公司累计主要经营业务收入2.4374亿元,股东净利润6375万元,实现了公司和股东的双赢。

  高校科研力量富集,是原始创新之源。改制前,在计划经济封闭的垂直体系中,科研与生产联系不够,科研成果常被束之高阁。同时,有偿转让机制缺乏,不利于对科研人员的激励。

  改制中一批高校跨越与经济发展接壤的“围墙”,产学研结合,成为行业的“领头羊”。

  华工激光工程有限公司由华中科大激光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改制而成,立足于自主创新,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在大功率激光切割机、特种激光设备、等离子体切割机制造方面占据国内龙头位置,并向国际第一品牌发起冲击。

  湖南博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脱胎于中南工业大学粉末冶金研究所。依托中南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形成较为强大的科学技术创新能力。军民用飞机刹车副、环保型高性能汽车刹车片等产品性能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成功打入国际市场。

  “2009年,我国研究型大学科研经费一半以上来自社会和企业。大学的知识创造和企业的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结合得越来越紧密,科学技术进步和创新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科技部部长万钢说。

  体制、机制的脱胎换骨,不可能一帆风顺。不少院所在改制中经历过迷茫、困惑,最终在不断求索中实现自力更生。

  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前身是北京钢铁设计研究总院。

  1980年,北钢院开始向现代企业转型。内部经营运行机制迟迟未能扭转。

  2003年,北钢院改制成立中冶京诚。家底薄、业务单一、观念陈旧、管理上的水准低、缺人才、能力弱等诸多问题困扰这家新生的公司。

  企业究竟怎么走?领导班子认真剖析企业自身的优势、面临的困难,反复研讨,确立了“打造新型国际化工程技术公司”的目标。

  几年来,京诚公司体制、战略、业务结构和盈利模式全方面转型,整体经营效益成倍增长,企业价值和总实力大幅度提升,走上了科学发展的腾飞之路。

  1984年以前,中冶赛迪是国家全额拨款的大型甲级骨干冶金设计单位;2003年,蜕变为国有控股的股份制企业。

  公司响亮提出,科学技术进步是关系公司生存发展的“头等大事”,彻底转变“将科技开发当成生产经营附庸”的观念。

  在“打造创新型研发体系”和“产学研结合”上,赛迪着实闯出了新路子:建成多个成果中试及核心装备制造基地,实现专有技术产品化、市场化、标准化、产业化;组织企业与高校、钢铁企业、外商等联合攻关的产学研一体化的科学技术创新格局,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

  无论是“并入”还是“重组”,更精彩嬗变在神州大地科研型央企中涌现。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继承和发扬“两弹一星”“神舟”精神,改制后承担了大型飞机、极大规模集成电路、核高基、载人航天与探月等国家重大科学技术专项研究课题和一批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开发项目。

  2008年,中煤国际和煤科总院战略重组为中煤科工集团。以“引领煤炭科学技术进步,创造能源绿色未来”为目标,致力于拓展自身科研设计优势,成为安全、高效、清洁煤炭的领跑者。

  随着改制的深入,大中型国有企业自主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逐步的提升,逐步成为创新主体。

  为不断提升科技型企业的自主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中煤科工等多家改制企业建议,在国家层面明确大型科技公司的发展定位;加大对科研院所行业前沿、关键、共性技术和基础性研究的支持度;建立管理规范的运行机制。

  我国原有科技体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逐步形成的,突出特点是科技资源集中在政府所属的科研院所。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原有科技体制弊端日益突显。自上世纪80年代始,中央决定对科技体制进行坚决的、有步骤的改革。

  改制十年有余,最大的成果就是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不仅推动了我们国家科技事业的发展,还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来自科技部的最新调研显示,改制优化了科技体系结构,增强了企业在技术创新中主体地位;激发了科研活力,研发更贴近企业和市场需求。已有30多家改制科研机构的骨干企业成功上市;改制打破了“小富即安”的旧局面,产业规模和效益大幅度提升,“十一五”末260多个中央级改制院所总收入比“十五”末翻一番;技术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明显地增强。国家依托改制院所建立了40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0多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实验室。“十一五”末年完成科研项目7923项,累计获得国家奖励250多项;行业辐射带动作用更突出。“十一五”期间,中央级改制院所向行业企业转让技术成果累计1.6万项,惠及10万多家企业。

  同时,公益类科研院所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和服务能力大幅度提高,地方所属科研机构改革取得积极进展。重点公益类院所人均事业费由改制前不足2万元提高到目前的8万元,新增了基本科研业务费、修缮购置专项经费、研究生培养补助经费、离退休人员增拨经费四项财政拨款。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场深刻变革,科学发展观要求在这场变革中坚持把科学技术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

  “十二五”规划建议明确要求,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科学技术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重点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增强科研院所和高校创新动力。

  “十二五”仍是重要战略机遇期,广大科研人员将进一步走出象牙塔,勇敢担当起创新型国家的脊梁。